2.10 实际样品测试利用本方法对10款市售硅橡胶餐具样品进行了测试。
AS 7240BT可控温型超声仪。2009 年《加拿大政府公报》又先后将链状三聚二烃基硅氧烷和链状四聚二烃基硅氧烷等10个有机硅化合物列为有生物积累性、对非人类生物有毒的化学物质。
硅氧烷中的Si-O 键不仅具有共价键性质,而且还有离子键的性质,因而其键能比一般有机化合物中的C-C和C-O的键能大。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纯度98%, 购自 CMW公司或德国Dr. Ehrenstorfer公司。然而,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发现硅橡胶食品接触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残留的硅氧烷及其低聚物可能会迁移到与其接触的食品中,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风险。该方法快速高效、线性范围好,适用于硅橡胶餐具中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检测。检测方式:多反应离子监测(MRM)。
硅氧烷及其低聚物残留成为食品接触材料新的风险关注点,为有效考察食品硅橡胶餐具中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残留量,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GC-MS/MS)建立了同时测定硅橡胶餐具中21种硅氧烷类化合物残留量的方法。相关链接:气相色谱,硅氧,甲基。试验组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于6月30日升至最高水平(0.20 mg/L)后下降,自7月21日开始与6月9日在同一水平。
2.2 池塘氮磷收支池塘氮磷收支估算见表2。Pt为收获物的磷总量(kg)。Ai为放养各品种初始尾数。1.6 生长性能和氮磷收支的测定于9月19日池塘排水,次日对养殖鱼类进行拉网捕捞与分拣,记录池塘渔获物各品种的尾数和总重,计算池塘各品种的成活率(Survival rate, SR)、吃食性鱼类饲料系数、总饲料系数。
Nt为收获物的氮总量(kg)。两处理组水体总磷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对照池塘于8月30日达最大值(0.97 mg/L)后缓慢下降,试验组池塘前期略有上升后逐渐下降,于7月21日起低于初始水平(0.39 mg/L)。
Wa为渔获物中罗非鱼、异育银鲫总重(kg)。在对照池塘中,吃食性、滤食性鱼类对投入饲料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36.9%、24.8%和9.5%、6.4%,试验池塘中分别为37.8%、25.0%和9.9%、6.7%。两处理组水体总氮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对照组0.57~3.42 mg/L,试验组0.54~2.70 mg/L),但从7月21日起,试验池塘上升趋势趋缓,显著低于对照池塘(P0.05)。Wb为放养罗非鱼、异育银鲫总重(kg)。
2 结果2.1 池塘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池塘水体水质指标变化见图1。相关链接:硝酸盐,总磷,氮。成活率(%)=Af/Ai100 (1)吃食性鱼类饲料系数=Fw /(Wa-Wb) (2)总饲料系数 FCR=Fw/(Wt-W0) (3)氮的利用率(%)=(Nt-N0)/Nf100 (4)磷的利用率(%)=(Pt-P0)/Pf100 (5)排污系数=SH(P2-P1)/(Wt-W0) (6)式中,Af为渔获物中各品种终末尾数。鱼体和饲料的粗蛋白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GB/T 5009.52003)测定,磷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GB/T 123931990)测定,按照物料衡算进行池塘氮磷收支的估算和养殖池塘氮磷产排污系数测算。
而试验池塘pH值前期略有上升后逐渐下降,于8月10日低于初始水平,此后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8.07~8.16)。P0为投入品的磷总量(kg)。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渔业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Nf为投喂饲料的氮总量(kg)
1.2试验鱼放养鱼种投放时间为2017年5月18日,鱼种投放前用质量浓度1.5%生理盐水浸泡10min,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鱼种投放数量和规格详见表1。鉴于此,本试验通过结合氮磷物质转化与收支、排污系数研究水质变化,以期为池塘鱼菜共生养殖模式的建立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水体环境是影响池塘养殖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池塘均在前一年度秋季养殖期结束后清塘消毒暴晒后备用。总氮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1989)测定。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GB74791987)测定。
养殖饲料选用含34.2%粗蛋白、4.4%粗脂肪、1.08%磷的罗非鱼专用配合饲料,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饲料均安装型号和功率相同的投饵机进行投喂,每天投喂3次,每次45min左右,根据鱼体生长、摄食和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投食量。相关链接:硝酸盐,氨氮,蛋白。
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对池塘养殖水体进行原位处理和修复,是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实现节能减排的生态养殖新模式[5]。水源为地下深井水,水质符合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
目前,池塘鱼菜共生技术研究主要围绕蔬菜品种、种植密度及池塘水质变化等开展相关研究[6],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养殖生态系统的运转情况及物质代谢过程。将移植好水蕹菜的浮床用绳子串联分8行排布于池塘下风处,每行12个,共计96个,浮床面积共计415m2,占池塘养殖面积的8.3%。
两个池塘均安装型号和功率相同的叶轮式增氧机,定时增氧。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渔业研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池塘具备独立进排水设施,周围无污染源。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试验地点位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试验池塘和对照池塘各1口,均为标准化养殖池塘,池塘呈长方形(长宽深为100.0m50.0m1.8m),池塘面积0.5hm2,池底淤泥10cm左右。
为改善池塘养殖水体环境,近些年兴起的基于共生原理的鱼-水生植物生态循环技术因其环境友好已被广泛应用,并已成为农业农村部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而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便属于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共生模式分别将氮、磷的利用率提高了13.5%和6.4%,显著降低了池塘排污系数(P0.05),将尾水中总氮、总磷含量由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二级提升为一级。
硝酸盐氮采用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GB74801987)测定。网片用塑料扎带绷紧,上下网片形成4~7cm的间距。
养殖期间选派专人进行日常投喂及管理,整个养殖期间不施用水质调节剂,不换水,每次采样后的第1天和第15天分别补充因蒸发和渗漏损失的水,每次补水于3d内完成。针对当前罗非鱼高密度养殖水质调控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使用基于共生原理的鱼菜共生技术,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开展为期126d的罗非鱼-水蕹菜共生调控池塘水质试验。
近年来,一些养殖者片面采取高密度放养和高强度投喂的手段实现养殖利益最大化,使得单位水体的外源物投入量急剧增加,池塘水环境恶化程度加剧,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增加了池塘养殖风险,还对水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亚硝酸盐氮采用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74931987)测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删除。结果表明:在共生模式下,养殖池塘水体pH值、总磷(TP)、硝酸盐氮(NO-3-N)含量下降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总氮(TN)、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含量升势趋缓且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总磷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1989)测定。1.5水样采集与水质指标测定分别于5月20日、6月9日、6月30日、7月21日、8月10日、8月30日、9月19日的12:0013:00点于池塘四角采集水样,水样的采集、贮存、运输和处理具体参照GB/T129991991的要求。
良好的水体环境可促进鱼类健康生长,降低养殖成本,其已成为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水蕹菜茎秆露出下层网片约3~4cm。
1.3浮床制作选用⌀75mm的PVC排水管制作浮床框架,浮床规格为360cm120cm,聚乙烯网片分上下两层包裹浮床,其中上层疏网、网眼3.0cm,下层密网、网眼0.8cm。经过约20d的生长,当水蕹菜长至30cm时开始刈割,以后每间隔15~18天刈割一次,每次刈割时称重,做好日常记录。
留言0